粟裕三次"顶撞"毛主席,竟成就豫东大胜
粟裕竟然敢连续三次反对毛主席的决定,这在当时可是个大胆的举动。
事情得从1948年说起。当时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,毛主席的计划是让粟裕率部渡江南下去攻击蒋介石的后方老巢。这样蒋介石就得从中原战场抽调兵力回防,我军就能在中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。
粟裕刚开始也没意见,甚至已经开始让士兵们练习游泳,准备过江作战。可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。渡江风险太大,万一被敌人发现部队就危险了。留在中原直接跟敌人硬碰硬,反而更有把握。
第一次向毛主席提出不同意见,被拒绝了。一般人到这就算了,但粟裕不服气又提了第二次,还是被否决。
要是换别人,肯定就此作罢。可粟裕偏偏又来了第三次。这下把毛主席都搞蒙了,粟裕平时可不是这样固执的人,这次怎么这么较真?
毛主席干脆把粟裕叫到河北,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。粟裕把自己的分析一五一十说了出来,从敌我态势到地形条件,从兵力对比到后勤保障,说得头头是道。
毛主席听完,觉得粟裕说得确实在理。既然他这么有把握,那就信他一回。就这样,豫东战役正式提上日程。
1948年6月,粟裕在中原点燃了战火。他派出的第一员大将是宋时轮,让他带着华野10纵去河南上蔡,专门对付胡琏兵团,坚决不能让他们东进增援开封。
说起宋时轮这个人,还真有点意思。在山东野战军的时候,他表现平平没啥突出的地方。可到了华野之后,在粟裕手下竟然摇身一变,成了远近闻名的阻援专家。
这变化可不是偶然的。粟裕有个特点,就是敢于重用人才。他看中谁了,就会反复让这个人去执行同类任务。宋时轮刚开始也不懂阻援,但粟裕信任他,一次次派他去打援阻援。
俗话说熟能生巧,做得多了自然就有经验了。宋时轮在一次次实战中摸索出门道,慢慢成了华野的阻援王牌。这全靠粟裕的慧眼识珠和大胆培养。
宋时轮这次没让粟裕失望,成功把胡琏兵团拦得死死的。粟裕很满意,马上又给他安排新任务——去西边阻击邱清泉兵团,顺便掩护华野1纵和4纵围歼区寿年兵团。
邱清泉这个人比胡琏更难对付,人称"疯子",打起仗来真是不要命。宋时轮很快就感受到了巨大压力。敌人的攻击一波接一波,10纵的阵地摇摇欲坠。
宋时轮不愧是"排炮不动,必是10纵"这句话的主角。他把部队分成两部分,一部分死守桃林岗正面阻击,一部分在大魏店侧翼反击,减轻正面压力。
战斗打得异常激烈。粟裕担心前线情况,深夜冒着危险亲自赶到10纵阵地。宋时轮陪着粟裕查看各个据点,看到战士们累得倒头就睡,衣服都顾不上脱,两人心里都不是滋味。
有个小战士受了伤,军装被炮弹片撕开了好几道口子。粟裕看见了,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,轻手轻脚给小战士盖上。还小声叮嘱身边的人别出声,让孩子们好好休息。
这时候情况已经很严峻了。连续几天激战下来,10纵各师兵力都不足5000人。再这样硬扛下去,伤亡会更加惨重。
29师师长萧锋是个爱动脑筋的人,他想出了个新办法——挖猫耳洞。这种战地掩蔽工事看起来像个拱形的半圆门,高一米多宽几十公分,可以有效抵御炮火轰炸。
萧锋向宋时轮汇报了这个想法。宋时轮眼前一亮,立即向粟裕请示。粟裕听了也觉得是个好主意,当场拍板在全纵队推广使用。
猫耳洞的效果立竿见影。战士们躲在里面,敌人的炮弹和坦克都拿他们没办法。原来需要一个班才能守住的阵地,现在两三个人就够了。人员伤亡大幅减少,战斗力反而更强了。
粟裕看到这个效果很高兴,专门鼓励大家继续想办法,多搞些战术创新。在他的大力支持下10纵士气大振,牢牢拦住了邱清泉兵团的进攻。
华野主力趁着这个机会,成功围歼了区寿年兵团,豫东战役大获全胜。这一仗打完,国民党高层才真正意识到,他们可能真的要败了。
回头看这整个过程,粟裕的厉害不只在于会打仗,更在于敢坚持、会用人。面对毛主席的决定,他敢于三次提出不同意见,最终证明了自己的判断是对的。对于宋时轮这样的下属,他敢于重用培养,让一个普通的师长成长为华野的王牌指挥官。
猫耳洞这个战术创新虽然是萧锋想出来的,但没有粟裕的眼光和魄力,也不会迅速推广并发挥这么大的作用。这就是真正的领导艺术,既能独立思考,又能发现人才,还能推广好的经验做法。
Powered by 信誉极速赛车飞艇公众群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